招商允许如火如荼 但决不能东闯西踱
任何一个城市、园区,直至街道乡镇,招商引资都坐在“头等舱”位置,拿着“壮士断腕”决心招引项目,说的一点都不为过。
曾有人说,经历了房地产的高峰和低谷,颇有感慨。而我想说,招商引资的千军万马与迅雷之势,我也看到了……
客观地说,任何事并不能同日而语,但是“存在即合理”。当你抓住了招商核心和重点时,便会茅塞顿开。或者说,你能够跳出招商看招商,那也是另辟蹊径的一种方式。 招商引资的内忧外患,绝不是“谁拼谁胜出”,解决的也不是“谁包饺子谁买醋”的问题。之所以还存在“白天一片繁荣,晚上黑灯瞎火”的局面,极可能是犯下了以下招商引资【五宗罪】。
井底之蛙罪
每亩成本80万出让价10万…… 这个80万一亩的政府工业用地获得成本,不免令人有些震惊,这个成本怎么算的? 某县每年工业用地新增指标只有几百亩,需要向现有工业用地老板或农民征收。每亩土地征迁费要60到70万,再缴纳征收土地指标报批费用15万左右,仅这两块加起来就接近80万了。 但想不到的是,每亩80万的成本,最快回收也得六七年。若按照每亩投产后年纳税不得低于30万元,落到地方的只有10多万,这样一来确实时间比较长。 其中,还存在企业亩均年纳税额不到10万元,意味着对这些企业80万一亩的成本,要20年才能收回。 这样看来,“土地式”招商引资逐渐熄火,地方“土地账”根本算不过来,经济发展是否必须靠出让工业用地引进企业? 因此,招商引资模式革新的压力迫在眉睫。“飞地模式”的创新升华,对于政府是一块“试验田”。按照市场主导、政府推进的原则,资源禀赋的区域,出让土地获得财政红利。反之,缺乏资源的地方出资带动发展。 通过打破跨空间的行政管理,充分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地位,在支援、帮扶、协作中开展飞地,实现两地的生产要素互补、经济协调发展。
望风扑影罪
“某乡镇领到3000万元招商引资指标”…… 这种千万元级的招商任务被摊派到乡镇、街道,不少基层干部感到手足无措。不难理解的是,上级发展有经济的迫切要求,但是有的乡镇基本没有什么产业,基层招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 甚至,有的县区需引进40个项目,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最少在1000万元,连妇联、教育局、工会等机关也牵涉其中。 不得不提,大搞“全员招商”背后是营商环境“伤不起”。对企业而言,区域、产业基础固然重要,但都不是决定性的。
最看重的是,当地改革的决心和先进的思维模式,需要的是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远大的发展前景。万万不可以,招商引资前"投饵喂料",审批建厂时百般刁难,建成投产后就把企业当“唐僧肉”。 沿海区域喊出“全员招商”的口号,那是该地方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,有了一定的“资本”。而人云亦云的“全员招商”,只会增加基层招商的压力和负担,而忽略其他发展因素,不利于培育新发展模式。 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,不能单纯以GDP作为评价标准,应该研究区域分工,寻找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。 尤其,地方管理者要有顶层思维,只有最先进的理念和模式,才能让当地的各种要素能够得到最高效的组合和发展,真正解放当地的生产力。
横冲直撞罪
孵化器是如何混进招商引资圈子的…… 顾名思义,孵化器针对的是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、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。之所以被招商引资横冲直撞,主要原因有两点。 ①孵化端通过招商引资填满空间获租金。 刚开始或许还只是权宜之计,为了生存,尚能理解。可是,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。因为,如此这般赚些租金,也是个不错的生意。 况且,讲点故事还能获得政府的补贴。再加之,只要露个脸讲个话,记住了服务创业、孵化创新之类的事情,表面上还是光鲜亮丽的。 ②政府为孵化器招商引资开绿灯做掩护。 孵化器依靠地方政府补贴,降低创业孵化成本和风险,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一旦,政策补贴念错了经,引错了道,孵化器便失去了初心和使命。 孵化器应当是让企业健康成长,把一个个优秀的毕业企业,输送到所在区域。随之,带来了区域经济新生力量,为招商引资提供重要支撑。相反,若孵化器逐渐失去孵化能力,单纯地沦为招商引资的工具,势必会减弱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。
纸上谈兵罪
产业定位与入驻企业,完全不一致…… 某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精密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生产制造与集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然而,实际招商入驻的都有哪些企业呢? 令人吃惊的是,园区入驻的企业干什么的都有,有铝合金加工、汽车配件、口罩、环保,大概只要不是重污染就行。
很显然,直接反映出招商引资工作在产业定位上做得不够细。本来是不能搞这个产业的,却定位到这个产业,最后招不来商。 个别地方对招商工作缺少准确清晰定位,主导产业不突出,造成项目成熟度低,针对性、操作性差。有的对投资方实力了解不深入,投资方自身根本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,也缺乏大规模融资,能签约后资金迟迟不能到位。 部分项目签约后,履约的前提条件不到位,致使项目无法按原合同内容履约。比如个别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、拆迁问题,工作难度大,合同无法履行,只能暂停。
坐而论道罪
为了改革而改革,“口号式”创新来了…… 某地方一项改革曾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,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。更重要的是,获得上级部门的认可,哪怕是给领导留下一个能干的好印象。难道,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比闷头做事有用多? 其实不然,鼓励改革当然是对的,但效果怎么样呢?总结改革经验、方便上级推广是必要的,用凝练、响亮的话语概括改革也无可厚非。关键在于,口号背后是不是有实质内容,改革经验是不是真的值得推广。 所以,招商引资工作中“白加黑”、“五加二”的工作强度,切记不要将时间都花在“包装”改革的事务上,而导致“爱修路的只修路,爱修桥的只修桥”,创新改革失去了延续性,到最后桥和路都没有修好。
来源:招商网络
展开